碳中和作为涉及未来我国40年发展的一项重大国策,相关话题讨论热度不减。碳中和意味着什么,会对哪些行业产生影响?
过去30多年来,全球能源消耗量基本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化石能源在人类的能源结构中占比基本保持稳定,目前占85%左右;能源消耗占比第二的是水电,约占7%;核能排名第三,约占4.5%;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现代生物质能等加总,约占3.5%。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备受关注的新能源在全球的能源结构中体量不大,与主要能源还有很大差距。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根据中科院院士杜祥琬的说法,全世界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占比约74%。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直接推高了全球地表的平均温度。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估算,和工业革命前相比,2017年全球平均气温已经上升了约1℃。按照目前速度,每过10年,全球就会变暖0.2℃,到2040年左右将升温1.5℃。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一大直接后果是海平面上升。据估算,如果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50cm,纽约、上海、东京等特大型城市圈将受到严重影响。此外,IPCC经过评估后发现,全球气候变化还可能会造成包括水资源短缺、农林牧渔减产、极端天气频发、传染病流行等一系列后果,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影响。
为应对气候变暖,人类需要设法在宏观层面实现碳的“零排放”,即碳中和。在2015年12月举行的第21届缔约方会议(COP21)上,包括我国在内的195个国家签署了《巴黎协定》,确立了“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1.5℃之内”的战略目标。
我国在“碳中和”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碳排放国,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约占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一。以我国现有的排放密集型基础设施状况为基础,且目前的运行方式保持不变,到2060年,预计将排放1750亿吨的二氧化碳。对于“将全球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这一目标来说,这一排放规模意味着我国将占用同期全球排放预算的三分之一。
2020年,我国宣布了“双碳”目标: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个目标也写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必须看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我国的过渡期比美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更短。主动承担如此艰巨的任务,既是我国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我国积极履行国际义务的大国担当。
对我国来说,实现碳中和具有重大且长远的价值。
一是有助于保障能源安全。“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较高。根据IEA和BP统计,我国已于2017年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并于2018年取代日本成为最大的天然气净进口国。2020年,我国消费的石油和天然气中,进口比例分别超过70%和45%。
因此,如果能用风、光等全球分布相对均衡的新能源取代化石能源,将打破我国资源过多依赖海外进口的现状。而利用这些新能源的关键在于技术水平和制造业能力。未来新能源利用领域的技术成熟后,我国有望从“化石能源进口国”转型为“新能源生产能力出口国”。过去10年中,我国在许多清洁能源技术的制造领域已经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加快能源转型将巩固我国在全球清洁能源技术价值链中的地位。
二是能够持续提供发展动能。在《碳中和与我国经济增长逻辑》一文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认为,实现碳中和将促使我国对很多底层技术加大研发投入,从而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持续提供动能。刘俏认为,与再工业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新基建(再工业化所需的基础设施)、更彻底的改革开放等其他选项相比,实现碳中和是新发展阶段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最大动能,有助于推动更大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事实上,我国已经作出行动安排。比如,根据“十四五”规划,我国力争将下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设备、新能源车辆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GDP中的份额,从2019年的12%左右提高到2025年的17%。
碳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平台
地址:陕西省政府大院综合办公楼五楼
测评中心:029-68568580 传真: 029-63917637
邮箱:tpjds@shaanxi.gov.cn
工信部备案号:
陕ICP备20220026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