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碳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行业动态 > 政策解读 | 实现碳中和的5种路径,8大领域,都是未来最好的机遇!

政策解读 | 实现碳中和的5种路径,8大领域,都是未来最好的机遇!

发表时间:2022-03-25 阅读次数:1065 来源:475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意见》)正式发布。作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1”,《意见》为碳达峰碳中和这项重大工作进行了系统谋划、总体部署。

紧接着10月26日,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其中两个文件均重点提出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五个方面主要目标。

解读1: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行动路径: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等。

解读2: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行动路径包括:优化能源结构,控制和减少煤炭等化石能源;推动产业和工业优化升级;推进节能低碳建筑和低碳设施;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绿色金融。

解读3: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解读4: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

从社会层面讲,生活方式绿色化是一个社会转变过程,需要从改变消费理念、推动全民行动和完善保障措施等多方面协调推进。

1、要大力倡导低碳消费理念

2、在全社会营造绿色生活方式的氛围

3、建立绿色公共服务体系。

4、培养公众低碳消费行为

解读5: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增加碳汇以提高对温室气体的吸收也是减排的重要途径。主要通过增加森林碳汇、耕地碳汇、草原碳汇、重视海洋碳汇等途径实现。

未来机会:

能源供应+能源消费电力领域:

1)光伏发电中硅片和电池片;

2)风电领域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全产业链;

3)分布式光伏、储能技术和智能电网可实现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

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中,光伏和风电被寄予了厚望。根据预测全球光伏和风能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将从目前的7%,提升至2040 年的24%。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有明显的季节性、时段性,其发电比重的逐步提升会增大电力供应的波动性,因此对电力系统的跨时间、跨区域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布式发电、储能技术和智能电网需求响应的发展有助于平滑风光发电的波动性,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

交通领域:

1)交通电气化(电动汽车、电动卡车等);

2)城市公共交通与低碳共享出行;

3)氢能和生物质燃料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4)充电桩/电池技术;

5)智能驾驶技术;

公路交通的电气化是交通部门目前最为成熟的减碳方式。尤其电动车锂电池等技术的突破,成本持续下降,电动车经济性的提升可促进其市场化普及。据彭博新能源预测15,全球2025 年前纯电动车的购买价格将低于内燃机汽车。随着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带来续航里程和充电效率的加快除了燃料的替代,出行领域的数字化也将有助于碳中和的实现。自动驾驶技术、车联网与智能汽车等的有机联合将加快交通智能化进程如果城市采用自动化、电气化和共享出行的方式,可以削减高达80%的交通排放量;

工业领域:

工业领域电气化、钢铁行业更大比例的废钢利用和电弧炉应用、氢能和生物能炼钢技术进步、水泥生产石灰石熟料替代技术等。化工技术革新有利于传统工业单位产能碳排放降低。产生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水泥生产时燃料(如煤炭、焦油、生物质)加热到1600℃所产生,这一过程的碳排放约为40%。二是来自石灰石煅烧的化学过程产生的碳排放,约占60%;

新材料领域:

生物基材料替代化石能源。材料的循环利用再生,环保,可降解材料;

建筑领域:

在建筑部门实现碳中和的举措中,首要任务是建筑的节能改造,包括热力管网改造、加强墙体隔热、使用节能电气设备、改善采光、房顶绿植等等;其次是取暖和空调用能的脱碳化,比如使用光伏等清洁电力、地热能、生物质取暖等,还需要进一步推动炊事等用能电气化;

农业领域:

化肥和畜禽养殖排放相关减排技术、植物蛋白替代肉类和奶制品、人造肉、精准农业、基因编辑、垂直农业、水产养殖等;

负碳排放领域:

更低成本的碳汇、碳捕集封存和利用(CCUS)、直接空气碳捕集(DAC)等;

信息技术与数字化领域:

智慧建筑、智慧能源、智慧生活方式与健康、智能交通与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制造等;


首页 加入收藏 免责申明 联系我们

碳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平台   地址:陕西省政府大院综合办公楼五楼
 测评中心:029-68568580 传真: 029-63917637
邮箱:tpjds@shaanxi.gov.cn

工信部备案号: 陕ICP备20220026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