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召开2022年第一次全体会议,研究部署2022年重点工作。合理规划煤电建设规模和布局,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发展。完善电价形成机制,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
3月2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公布“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系统布局了科技战略研究、基础前沿交叉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新技术综合示范、国际合作支撑、创新体系能力提升等八大行动;具体实施18项重点任务;明确了近期、中期、远期不同阶段发展目标。
宝武、河钢、鞍钢签署世界钢铁协会新版《可持续发展宪章》。3月3日,世界钢铁协会发布新版《可持续发展宪章》。新版宪章包括9项可持续发展原则及其20条标准,内容涵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循环经济、安全与健康、商业道德、创新与经济繁荣等多个领域。39家世界钢铁协会会员的企业领导提供了满足每一条标准的证明材料,并签署宪章,在未来三年内被认定为宪章成员。中国宝武、河钢、鞍钢签署宪章成为其中一员。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2年国家将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进钢铁、有色等行业节能降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政策标准
1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印发《 “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氢储能等长时间尺度储能技术取得突破。其中,开展氢(氨)储能等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和集成优化设计研究。将氢(氨)储能列入“十四五”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攻关重点方向、“十四五”新型储能标准体系重点方向以及“十四五”新型储能技术试点示范。
2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发布《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氢能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建成60座加氢站,推广燃料电池汽车5000 辆,氢能产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打造10个以上氢能应用示范项目;培育或引进50家以上氢能产业链相关企业,包括5-10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
由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起草的《钢铁产品碳披露导则》标准正在研制中,该标准的制定可以建立使用的碳披露规则,实现碳披露过程中的术语规范、测量方法科学;发现碳减排和移除增量的潜力,在供应链范围内,形成钢铁行业应对供应链碳披露管理要求的规范性文件。在国际贸易中,为钢铁产品碳追溯提供可靠数据。
技术项目
蒂森克虏伯杜伊斯堡工厂正式开启了H2Stahl能源转型项目的新一轮试验。此轮试验的任务是将氢气应用到9号高炉的28个风口,并建设一条氢气输送管道。试验的目的之一是在现有高炉中探索低碳减排的氢基冶金技术,研究工业规模用氢对高炉炼铁的影响,并确定有效的使用参数。
3月2日,河钢集团发布低碳发展技术路线图。河钢集团将低碳发展分为:碳达峰平台期(2022-2025)、稳步下降期(2026-2030)、深度脱碳期(2031-2050)。河钢集团通过六大降碳技术路径(铁素资源优化、流程优化重构、系统能效提升、用能结构优化、低碳技术变革、产业协同降碳)的实施及两大管理平台(碳数据管理平台建设、全过程碳排放核算管控平台)的建设,2025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降10%,碳排放强度较峰值降25%;2030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降30%,碳排放强度较峰值降45%;2050年实现碳中和。
专利研究
一种氢能直接还原生产海绵铁的系统和工艺方法:该专利技术是将得到的还原气分成两路分别送入还原反应炉,一路用于加热直接还原,一路用于对反应产物降温;同时利用工艺副产的二氧化碳作为反应炉的密封气的工艺技术。
碳市场
全国碳市场活跃度较上一交易期有所提升,但成交量仍较小。2月21日至3月4日交易期内,碳配额总成交量179.64万吨,总成交额1.04亿元,其中挂牌协议成交量11.82万吨,成交额676.83万元;大宗协议成交量167.82万吨,成交额9661.67万元。
2月21日至3月4日交易期内,北京、上海碳市场的碳配额和CCER成交量较少,交易活跃度低。湖北和广东碳市场的碳配额成交价格和成交量均有所下降,但仍保持较高活跃度:湖北碳配额价格已下跌至50.00元/吨以下,日均成交量仅1.08万吨;广东碳配额价格也已下跌至70.00元/吨以下,日均成交量仅2.47万吨。
CMISI低碳实践
1)2月中旬,《世界金属导报》就绿色低碳发展、国际化布局等议题专程采访了河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勇。从四个层面:冬奥河钢——加速度提质,全链条保供;低碳河钢——落地氢冶金,布局短流程;世界河钢——开放包容,合作共赢;钢铁未来——能源绿色低碳,生产数智引领,展现了河钢集团奔向绿色低碳美好未来采取的切实措施和取得的显著成果。
2)2月23日,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龙强应邀以视频方式出席FMG集团(Fortescue Metals Group Ltd)举办的钢铁行业脱碳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并作《高质量携手绿色低碳——铁矿石行业的未来之路》主题报告。
3)2月24日,受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委托,由工业节水行业标准化总体组主办的“2022年工业节水标准宣贯暨技术交流活动(钢铁、有色专场)”在线举办。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专家、全国钢标委冶金节水标准化工作组秘书长张若鹏受邀参加本次会议,并做《钢铁企业综合废水深度处理技术规范》行业标准宣贯。
4)3月1日,由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牵头的NSTL“全球氢能科技创新和工业化应用研究”项目开题咨询会召开。本课题将充分利用NSTL国外信息资源优势,重点研究国外发达国家氢能战略及其供应体系和全球领先的氢能应用,为我国氢能产业科技创新及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CMISI专家观点
2021年9月24日,由英国标准协会(BSI)牵头并经ISO批准,在ISO大会期间正式签署了《伦敦宣言》,这是ISO全体成员首次就气候变化工作发表共同宣言,是ISO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承诺,将切实推进各国政府及各行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的进程。结合中国钢铁行业情况,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院长张龙强撰写题为“中国支持《伦敦宣言》 钢铁低碳国际标准迎来新机遇”文章,详见CMISI《双碳周报》,介绍了中国钢铁行业在低碳领域开展的国际标准化活动,并分析提出钢铁低碳国际标准化工作的重点方向。
CMISI政策解读
近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从战略规划协同机制等10个方面提出38项具体措施,以解决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治理方式等困难和挑战。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研究团队结合钢铁行业,就《意见》的内涵和要点进行了系列解读分析,详见CMISI《双碳周报》。
近期,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研究团队对《指南》进行了系列解读分析,分析了钢铁行业能效水平现状,提出了节能降碳改造升级的具体目标和方向,为钢铁行业做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工作提供重要指引。其中,张龙强院长署名的解读文章《对标抓落实 有序推进钢铁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引用发布,详见CMISI《双碳周报》。
碳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平台
地址:陕西省政府大院综合办公楼五楼
测评中心:029-68568580 传真: 029-63917637
邮箱:tpjds@shaanxi.gov.cn
工信部备案号:
陕ICP备20220026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