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碳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赛事动态 > 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章程

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章程

发表时间:2022-04-21 阅读次数:3508 来源: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官网


一、概况

1.大赛背景和宗旨

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仿真技术融合应用了多媒体、传感器、新 型显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多领域技术,能够拓展人类感知能力, 改变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给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生活等领域 带来深刻影响。尤其是在全球疫情防控期间,仿真技术作为一种数字 技术快速发展,创新应用加速落地,在支撑服务疫情防控、加快企业 复工复产、强化服务保障、提高抗疫效率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现在是一个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时代,无人驾驶、智慧能源、智 慧城市等各种智能系统应运而生。仿真在这些智能系统的产生与发展 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智能化时代高维度、异源、复杂数据 场景对不确定性系统分析与仿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确定性系统的理 论、算法及应用作为数学、生态、人 口、物理、力学、机电、自动化、 电力等自然、社会学科与工程领域普适的数学工具和技术,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把握数字技术孕育的新发展机遇,创新 融合发展途径,紧密结合国内教育教学资源,依托行业企业力量,为 企业、高校、军事单位、医疗机构创造一个新模式、新业态、高水平 的创新应用交流平台——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促进高新技术人才 的培养,满足各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推动创业就业新渠道。

2.大赛特色

知名企业一流院校科研专家协同前沿科技创新应用学术探究共容,政 府、高校、企业、行业组织共建产业聚合发展平台、应用创新孵化平台、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引领仿真技术应用新潮流。

多维度协同办赛:政府机构、知名企业、一流院校、科研院所协 同合作,引领高起点赛事。

泛领域仿真应用:结合各行业需要,设置赛项,结合高校资源, 促进人才培养。

依托以赛促发展: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用,以赛促研, 以赛促产学融合与创新。

推动校企深融合:为企业和高校打造合作交流平台,服务产业升 级、技术创新,形成产业聚合发展平台、应用创新孵化平台、科技创 新人才培养平台,引领仿真技术应用新潮流。

3.大赛项目

1) 智能装备仿真赛道

对象:普通高等学校、大中专院校、军队院校等各类学校的在校 师生,科研机构、基层部队等企事业相关单位研究人员,以个人或团队为单位报名,每个团队 2-5 人。

说明:本赛道竞赛内容主要包括但不限于数字工业仿真方向、机 器人系统仿真方向、军事装备仿真方向和企业成果创新方向。数字工 业仿真方向包含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仿真、机器视觉虚拟仿真、智能 硬件系统仿真设计等。机器人系统仿真方向包含特种机器人智能仿真、服务机器人、移动射击机器人仿真等。军事装备仿真方向包含军事装备仿真案例和军事装备仿真应用等。

2) 医学仿真应用赛道

对象:全国医学类大专院校师生、各类医院医务工作人员、各类 仿真制作公司、医疗设备厂家等。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赛,每个团队 2-5 人。

说明:本赛道竞赛内容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医学仿真创新方向、医 学仿真应用方向和企业成果创新方向,参赛者提交设计方案和答辩 PPT 阐述方案特色,也可补充视频材料,呈现仿真技术在医学技术应 用案例的创新性、实用性并现场答辩。

3) 化学化工仿真创新赛道

对象:各类院校师生及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以个人或团队为 单位报名,每个团队 2-5 人。

说明:本赛道竞赛内容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化工实验设计方向、化工仿真应用方向、科普培训仿真方向和企业生产仿真方向。

4) 仿真教学应用赛道

对象:各类院校师生、相关技术人员等。可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 赛。每个作品建议作者不超过 5 人。

说明:本赛道竞赛内容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仿真教学设计方向、仿 真教学课件方向、仿真教学资源建设方向和企业成果创新方向。参赛 者节选部分自己所授教学内容进行仿真应用教学设计,并以课件形式 呈现一个作品,决赛现场进行答辩,说明仿真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效果和作用。

5) 仿真创新设计赛道

对象:各类院校师生及企业工作人员。以个人或团队为单位报名,每个团队2-5人。

说明:本赛道竞赛内容基于仿真技术的某一个或多个软件平台进 行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竞赛方向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电路仿真设计方 向、机械仿真设计方向、虚拟仿真创意设计方向、建筑仿真设计方向、 电气仿真设计方向和企业成果创新方向。参赛者提交设计方案和答辩 PPT 阐述仿真技术应用的创新性、技术实现效果、方案特色等,也可补充视频材料进行现场答辩。

二、组织架构

主办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

运营单位:北京信诚博源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1.大赛组委会

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组委会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领导下,负责全国范围内的大赛组织工作。

2.赛区划分

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按省级行政区划分赛区进行比赛。

三、报名

1.大赛时间

1)报名时间:2022年5月9日

(2)作品提交截止:2022年9月15日

(3)初赛时间:2022年9月

(4)省赛区决赛时间:2022年10月

(5)全国总决赛时间:2022年11月

具体时间、地点将另行通知,请及时关注大赛官网和微信公众号。

2.报名方式

本届大赛采取注册参赛的形式,报名要求如下:

(1)学生参赛可根据每个赛道的具体要求,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

赛,每个团队2-5人,设队长1名,指导教师1-2名。

(2)教师、医学工作者、研究人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赛,每个团队2-5人,设队长1名。

3.报名材料

所有参赛人员在大赛官网如实填写个人资料及参赛资料。

4.参赛费用

参赛选手按照300元/队收取报名费,主要用于在各院校的宣讲 会、校园活动、赛前免费培训、技术支持、决赛时用餐、决赛时志愿 者经费、学生决赛纪念品、决赛场地、决赛环境器材租赁等费用。全 国总决赛同期举办全国仿真创新应用研讨会(自愿参加),向参赛的 在职人员收取1580元/人会务费,学生免费参加。学生、老师等所有 参赛人员在赛事期间产生的交通、住宿等费用自理。详细情况详见各赛项方案。

5.组织工作

大赛的报名等工作全部通过大赛官网在线报名系统完成。

四、赛区管理及奖项设置

大赛设置省赛区初赛、省赛区决赛、全国总决赛三级赛制,如遇 赛道有特殊要求,以赛道方案要求为准。

(一)省赛区管理

1.省赛区比赛时间:2022年9月-10月

2.省赛区地点及形式

省赛区的比赛地点的选择会充分考虑交通便捷、参赛选手集中、 比赛地点来进行设置。

3.省赛区评审

省赛区初赛和决赛采用统一比赛评分标准,参赛选手在报名赛区 参加比赛。参赛作品必须符合各竞赛方向的要求。比赛结束后及时公 示所有获奖名单并启动监督反馈制度。

(1)省赛区初赛

初赛评审工作由大赛组委会组织高校及企业专家进行。评审专家 根据参赛选手提交的作品,进行综合评分。组委会根据参赛者分数,确定入围分赛区决赛名单,并公布在大赛官网和公众号上。

(2)省赛区决赛

省赛区决赛由省赛区办公室组织评审工作。赛区办公室根据参赛 团队的现场评审得分确定和公布全国总决赛入围名单。省赛区根据成绩排名,按照合理比例设置一二三等奖及其它奖项。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颁发获奖证书。

4.奖项设置

(1)省赛区设置一、二、三等奖,颁发获奖证书,总获奖数量

为参加省赛区决赛总数的 20%-30%。

(2)原则上省赛区每个赛道排名前 5%-10%的队伍获得省赛区一、 二等奖,成绩优异的作品进入全国总决赛。一、二等奖所有获奖作品 的指导教师获得“省级优秀指导教师”证书。

(3)根据各学校晋级省赛区的队伍数量及成绩综合排序,排名前10%-30%的高校获得“省级优秀组织奖”。

(二) 全国总决赛管理

1.全国总决赛比赛时间:2022年11月

2.全国总决赛评审工作

(1)总决赛采用现场答辩的组织方式。

(2)总决赛由大赛组委会统一安排现场评审。

(3)为保证大赛的公平、公正性,现场答辩现场即时出成绩。

3.全国总决赛竞赛方式

全国总决赛采用集中比赛的组织方式。参赛选手按要求统一到现 场进行答辩。

4.全国总决赛评审

(1)全国总决赛评审工作由大赛组委会组织专家进行,评审中须严格遵守大赛专家委员会制定的统一评分及考核标准。

(2)评审组设组长1名,副组长5名,评审员若干,组长负主要责任。在分数相同情况下,由评审专家组进行综合评定,评定大赛 名次。每位评审专家的原始评分及评审记录须交由大赛组委会保存。

(3)全国总决赛评审结果上报大赛组委会时,须同时提交含评

审组每位评审专家签字的各项详细评分记录,否则其评审结果无效。

(4)评选办法

总决赛评审工作由组委会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评审,根据参赛团队 在演讲汇报、作品演示、提问等环节的综合表现确定比赛成绩。组委 会根据专家评审成绩,确定全国总决赛获奖名单并公布在大赛官网和公众号上。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颁发获奖证书。

5.总决赛奖项设置

(1)各赛道按照成绩排序设置一、二、三等奖,其余为优秀奖。

一等奖比例不超过总决赛团队数量的15%。

二等奖比例不超过总决赛团队数量的25%。

三等奖比例不超过总决赛团队数量的40%。

若不同赛道对奖项设置另有要求,会在赛道方案中进行说明。

(2)大赛设置年度仿真科学创新奖、年度最佳仿真技术应用成 果奖等,具体奖项和奖励措施将在大赛官网公布。

(3)一二三等奖作品的指导教师可获得大赛“优秀指导教师”证书。

(4)根据各单位组织参赛作品的数量、组织工作的情况、决赛

成绩等来决定是否获得优秀组织奖。

五、监督反馈

为保证大赛的公平、公正,对全国总决赛和各省赛区比赛的初步

评审结果执行监督反馈制度。投诉反馈期自公布评审初步结果之日

起,为期3天,过期不再受理。

投诉反馈期间,各赛区办公室和全国大赛组委会将受理有关违反 大赛比赛章程、规则和纪律等行为。投诉和异议须以书面形式提交, 由个人提出的异议,须注本人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通信地址,并 附有本人亲笔签名; 由单位提出的异议,须注明单位指定联系人的姓 名、通信地址、电话,并加盖单位公章。各赛区办公室和全国大赛组 委会须对提出异议的个人或单位严格保密。


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组委会

2022年1月


首页 加入收藏 免责申明 联系我们

碳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平台   地址:陕西省政府大院综合办公楼五楼
 测评中心:029-68568580 传真: 029-63917637
邮箱:tpjds@shaanxi.gov.cn

工信部备案号: 陕ICP备2022002652号